新闻动态

穿越六百二十年的“远海风云”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2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23

□金伟忻

时光荏苒,江水东逝,海退无声。

放眼长江,大桥飞架,天堑坦途。曾经怪石嶙峋惊涛拍岸的江边,汊河密布水网纵横的芦苇荡滩,如今早已是沧海桑田,高楼绵延。

可我的耳畔却时时回响起600多年前就已震撼世界的那一声惊叹——一片片驶向深蓝的风帆,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边界,开启了全球化贸易的前奏。打开壮阔的海洋篇章,它们依然航行在浩漫的岁月中,矗立在一座城市的文脉里。

何妨,让我们一起穿越南京城620年前的“深海风云”,回望一个永远的深蓝传奇?

“长江第一锚”的海路叙事

初夏。阳光和煦,微风习习。在赵志刚先生的邀约下,我们开始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探寻之旅。

73岁的赵志刚目光深邃,精神矍铄。他是中国宝船·郑和船队研究首席专家,身兼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。二十多年来,赵志刚一直专注于南京城市的地域变迁研究,在浩繁的史料里“条分缕析”,溯源追寻,为揭秘“宝船真相”孜孜不倦。赵志刚先后出版《郑和宝船研究》《丝绸之路概览》《宝船厂遗址探秘》《郑和下西洋趣闻轶事》等专著。

郑和雕像。视觉中国供图

提起郑和与宝船的话题,老赵滔滔不绝。

“我带你去看一看从民间搜来的那只大铁锚,它可是‘长江第一铁锚’啊。”

走进静海寺的大门,穿过两处厅堂和回廊,一座陡峭嶙峋的山石矗立在眼前,一块不大的石碑上刻着“三宿崖”三个大字。相传南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),宋朝名将虞允文曾以1.8万兵力与40万金兵决战马鞍山,赢得“采石矶大捷”。随后,他们顺流而下,于下游龙湾卢龙山下一矶石处系泊三日,修整补充给养,后人即将此处命名为“三宿崖”。



上一篇:资质加盟电话

下一篇:没有了